學在臺灣
——同濟大學與中華大學的校園生活之比較
轉眼間,在中華大學學習、生活已經有四個月。回顧這四個月來的時
光,從一開始的陌生和緊張,到現在完全融入和享受每天的生活,我
想中華帶給我的是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我很慶倖自己可以有這樣的
機會親自到寶島走走、看看,感受這裡的大學生活。
和那些去歐美國家交流的同學不同,在臺灣是沒有語言差異的,所以
溝通起來很順暢。但是在中華大學學習和我在同濟大學學習,還是存
在一些差別的。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理論 VS 實踐——關於教學的內容
剛到中華大學,讓我比較不習慣的就是兩所學校教學重點是不同的。
在同濟,系上老師在課堂上主要教授學科相關的理論,要求學生有
扎實的理論基礎,強調通過理論來領會實際,側重考察學生的抽象
思維能力。而中華大學通訊系的老師會讓學生親自實驗,通過實際
的實驗設計和操作來掌握知識,比較看重實踐的能力,讓學生透過
感性認識來理解抽象的理論。正因為這種差別,剛開始,在我面對
五花八門的實驗內容時,顯得手足無措。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慢慢
融入這裡的生活,我開始喜歡這種動腦又動手的學習過程。
在我看來,兩種教學方式都是為各自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培養體
系所服務的。在大學階段,強調扎實的理論基礎,可以培養學生邏
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深造提供有益的幫助。
而更多的實作則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為學生踏入職場
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認為,理論和實踐都是大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理論是前人
經驗的總結,實踐則是自身掌握的過程。因此,對於大學教育來說,
應該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平衡兩者關係,讓學生更全面地成長。
另外,孔子教育思想中,非常強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認為,
若能針對不同畢業意向的學生採取側重點不同的授課方式,或者大學
前兩年著重理論教學,後兩年強調實際操作,應該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主動 VS 被動——關於學生的態度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其對待學習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
成敗。因此,到了中華之後,我會觀察這裡同學對待學習的態度和主
動性,以瞭解兩岸學生的差別。
在同濟,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往往一到下課,就會有不少同學圍
在老師身邊提問。但上課的時候,即使老師問大家有何問題時,也很少
有人會當場提問。或許是出於中國人“好面子”的劣根性,大家一定要
將問題考慮得十分周全之後才會向老師提出,生怕問了一個“傻問題”
被同學嘲笑。當然,也因為同濟的同學喜歡先將問題思考分析過後,發
現實在得不到解答,才會去問老師的緣故。此外,造成這樣的情況,還
與老師上課的方式有關。在大陸,上課還是以老師教授為主,學生能主
動 “插話”的機會比較少。而在中華,同學主動提問地比較少。我很少
在課後看到同學問老師問題。倒是在上課過程中,老師經常會停下來,
問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問題,希望當場得到同學的回饋。
我觀察到的並不代表全部,課後提問不能說明學習就一定好。但或許,
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兩岸學生的一些差別。上個學期,我的一個同
學到臺灣交流時,正值馬英九提及欲承認大陸的學歷,以吸納更多的
大陸學生來台學習。她在她的部落格上留下了這麼一段話——
“在與臺灣同學交流的過程中,提到關於高等學校教育的問題,可以
明顯的看到他們身上同時具備兩種矛盾的心理——自大與自卑。在台
灣經濟騰飛的時候,臺灣人有一種自豪感,他們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
態度來看待大陸的。而這幾年,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奧運會的成功
舉辦、神舟七號的升空,加上臺灣經濟的不景氣,臺灣人的優越感逐
漸消失。他們看到的是大陸學生在圖書館認真學習的景象,聽到的是
大陸學生獲得世界一流大學的獎學金,出國深造的新聞,見到的是大
陸高校科研技術的碩果累累。這讓他們有種危機感,但同時,他們身
上還是有根深蒂固的優越感。所以,當臺灣學生聽到政府希望開放大
陸學生來台學習的時候,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的壓力增大,另一方
面,卻還是看不起正在‘崛起’的大陸學生。”
忙碌 VS 輕鬆——關於學習壓力
比較同濟和中華的學生,感覺同濟學生的學習要忙碌一些,而中華的學
生則輕鬆很多。
在同濟,因為是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所以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很多的
作業,面對一個個公式和密密麻麻的數字,大家的生活都很緊張,很多
同學每天都會去圖書館、自習教室,生活很忙碌;而在中華,感覺臺灣
同學的生活很輕鬆,上完課可以去夜市逛逛,週末可以騎機車出去玩,
完全沒有學習壓力。
而我自己也感覺在中華的學習要比在同濟輕鬆一些,有作為交換學生
這一特殊身份的客觀原因,更大程度上,還是學習氛圍的不同造成的。
從客觀上來講,大陸實行“一胎化”政策,每個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
個小孩。
因此,從父母到祖父母,都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她成績出
色,能念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因此,肩負著爺爺、奶奶、外公、
外婆、爸爸、媽媽殷切希望的我們,自然有著不小的壓力。而臺灣,
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兩個以上的小孩,臺灣的父母不會像大陸的父母
那樣,將所有的希望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從這個角度說,臺灣
學生的壓力自然會輕一些。
此外,朋輩之間的影響也是關鍵。在同濟,大多數的學生念書都很
用功,尤其是那些來自農村或大陸偏遠地方的小孩,他們格外珍惜
來之不易的念大學的機會。這樣用功的態度,會給周圍的同學帶去
壓力,同時也帶去動力,促進學習的氛圍;而在臺灣,因為教育資
源豐富,大學錄取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所以競爭的激烈程度就會
相對小一些,臺灣同學就不會像有些大陸學生那樣,如此珍惜上大
學的機會。此外,臺灣大學的學分要求較大陸相比要低一些,這也
是造成在大陸學習會比較忙碌,而在臺灣比較輕鬆的原因之一。
中國 VS 臺灣——關於身份認同
兩岸的文化同根同源,在根基上是一致的。但彼此間官方的割裂,從一
定程度上,造成了各自的差異與誤解,尤其是對於彼此的認同與意識形
態方面的差別。
上個學期在來臺灣之前,大陸較為知名的紙質媒體《南方週末》就大陸
學生在臺灣的學習生活作了報導。文章的標題是《在台大陸交換生狀態
調查:非親非客的尷尬》,剛到的時候,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大陸學
生在臺灣的處境的確有那麼一點點“尷尬”。
就比如說,有些同學和老師,都把我們這些從大陸過來的交換學生稱為
“留學生”或者是“僑生”;上課的時候,老師和學生都會說“我們國
家”如何如何;聽到我們講國語的口音,會說“你們是從中國來的”
……我們從小聽到的就是“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聽到這種說法,
感覺特別不自在。隨著對於在臺灣生活慢慢步入正軌,與同學和老師的
交流越來越多,我瞭解了臺灣有自己的邏輯和語境。我們對於“台獨
分子”的定義頗有“一竿子打死”的味道,只要不承認臺灣是中華人
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那就一定是台獨分子。其實不然,“中國”這個
詞對於臺灣人來說,在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含義,可以是“中華人民
共和國”,可以是“中華民國”,也可以是民族、文化、歷史上的
“中國”。只有那些認為臺灣是“臺灣國”、“臺灣共和國”的人,
才是真正的“台獨分子”。大多數臺灣人認為“中華民國”是正統的,
他們可以接受在種族血緣等關係上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這裡的
“中國”絕對不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與臺灣當地同學的交流,
我才瞭解到兩岸的解釋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我們通常都不理解臺灣
對於“中國”二字有不同層次的解釋,而很多情況下,臺灣民眾也
不理解我們對於“一個中國”的解釋。所以,只有通過這樣近距離
的交流,才能真正消除隔閡。
隨著兩岸三通的熱潮,大陸正掀起一波臺灣熱。有不少人把這次蜂
擁去臺灣的大陸風潮,稱為“第四波”。第一波大陸人登臺是在300
年前,他們是勇渡黑水溝、尋找新生活的開墾者;第二波是六十年
前國民政府遷台時,來的時遍佈三十幾個省的100多萬流離者;
第三波是民國82年政府開放大陸籍配偶來台定居後,至今總數近27萬的
大陸新娘。現在這第四波和過去相比顯得很不一樣——絕大多數是有
錢、有權、有知識,也有影響力,堪稱是大陸社會最頂尖的人士。當
然,這第四波當中也包括我們這些來臺灣參加文教交流的大陸學生。
我很高興我可以親自踏上臺灣寶島,不僅僅可以看看美麗的福爾摩沙,
為了看看小學課本中就有的阿里山、日月潭,還可以深入地瞭解臺灣
社會,瞭解臺灣人,瞭解臺灣的社會根基與生活邏輯,更結識了熱情、
好客的臺灣老師和同學。在中華大學這四個月的時間,我得到了來自
太多人的關心和幫助,這難得的友誼和經歷,將會銘刻在我的記憶中。
我會把臺灣人的友好、臺灣島的美景帶回去,告訴我的家人朋友們,為
兩岸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努力。
上海同濟大學交換學生
傅敏臻